(全市法院“强国复兴新征程 我为法徽添光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征文比赛获奖文章)
三年前进入到邕宁区法院工作,身在全区优秀法院、自治区文明单位、连续6年获全市基层法院绩效考评一等奖这样一个优秀的集体,我倍感自豪。2022年,我院被自治区高院确定为全区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示范单位,在浓厚的法院机关文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读起了关于邕城大地的法治历史和人物风采。那这样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法治先驱和他审理的“黄克功”案,这令人感慨多年前的法治理念如此先进。
在1937年的延安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案件,红军师团级干部黄克功逼婚不成而枪杀了陕北公学女青年刘茜。一时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戴罪立功”和“杀人偿命”两种观点激烈争论。而这个案件的审判长正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院长雷经天,是广西南宁人。在党中央的支持下,雷经天将案件公开民主审理,在情与法之间选择了舍情尚法,最终判处了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
其实在当时法治观念还没有很好普及的情况下,一次公正的判决就犹如一道法治之光照亮了人民权益和社会正义,公民的法治意识觉醒也已经开始,这也在中国法治道路上刻下了一座里程碑,引领法治建设阔步向前。如今的人民法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以公正为主线,以人民为中心,把“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深深镌刻在了天平上。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新时代法院人,紧握法律之尺筑牢法治之基。“百香果女童被害案”“王力军收购玉米案”以及侵犯“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案就是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人民法院对公平正义的孜孜以求;“电梯劝阻吸烟案”“追赶交通肇事逃逸者案”通过明辨曲直树立行为规则,传递出司法的力量、是非和温度。每一次的正义昭彰,总能波动人心,引发强烈共鸣。我们可以看到: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彰显价值理性。新时代的司法理念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让公平正义走进了群众的心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新时代法院人,坚持人民至上施行法治之力。各级人民法院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妥善审结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各类民生案件,在法槌起落间的细细思量守护民生福祉;“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如期实现,让真金白银以最高的效率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数百件民生领域司法解释的出台,从餐桌到用药,从头顶到脚下,从实体到网络,全方位保障百姓生活;还有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的建成,司法服务更加便民,社会治理更加完善。一张张司法答卷中,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始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新时代法院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蓄法治之势。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位法官,从进入法院工作开始就一直活跃在刑事审判第一线,这位法官就是我院的青彦达法官。在一宗中央督办的30人涉黑团伙案中,他披星戴月地梳理线索、研究案情,依法作出了8万多字、长达135页的判决书字字有力,将犯罪团伙绳之以法;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中,即将退休的他又再次勇挑重任,攻克了一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有力地打击了黑恶势力,彰显法治,顺应民心。在院政治部跟班学习期间,有幸为青彦达法官整理先进事迹材料,这让刚刚步入法院工作的我更加坚定地想要成为一位能够真真正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民法官。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新时代法院人,坚守法律信仰追寻法治之光。在去年,全国法院掀起了向“时代楷模”鲍卫忠同志的学习活动。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名执行法官,扎根西南边陲24年,用青春和奉献日复一日地坚守着法律信仰。沧源境内99%都是山路,群山连绵,道路崎岖,办案出差,一趟百十余里往返要几天的时间。这样的执行之路该如何走?案子如何办?我在鲍卫忠同志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脚踏实地地干。鲍卫忠常常跋山涉水、奔波在外,以近乎笨拙“磨案子”的方式成功化解了650件“钉子案”“骨头案”,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司法与民心的距离,把平凡的工作变成人生信仰,坚定地追寻着法治之光。
风雨几重,春秋几度;日月流转,万象复苏。75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75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和国司法进步的足迹铿锵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主力军,我们要紧握新征程的接力棒,在薪火相传中继往开来,奋力走好新时代法院人的赶考之路,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